掙扎中的智能交通 | 誰瓜分了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的600億投資
2020年年初,全球爆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疫情雖然得到根本性控制,但仍不時有城市出現零星疫情,因此疫情管控仍然比較嚴格,城市全民核酸檢測時有發生,這也導致了整體社會經濟活動銳減,市場活躍程度降低。疫情及相關管控措施,疊加在近幾年我國宏觀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中,無論是市場投資還是企業經營都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
“冰火兩重天”,“掙扎”也許可以用來形容2021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的發展態勢。
互聯網公司、科技巨頭在2021年市場上,高歌猛進。華為成立公路軍團,并將智慧交管業務納入其中,蓄勢待發;阿里云業績持續向好,在內部產業互聯網各垂直領域發展比拼中,位居前列;百度更是全年僅億元項目就拿到了六個,是城市智能交通市場中所有獲得億元項目企業中,獲得項目數量最多的企業;騰訊的業績向好,讓團隊難以理解市場中的“冰火兩重天”,更多的傳統智能交通企業面臨嚴峻經營挑戰。
互聯網、智慧停車、大數據、交通感知類型企業在2021年都迎來了高光時刻,業績喜人。與之相對應的是更多傳統智能交通企業的“掙扎”。
過去十多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投資處于狂奔的狀態之中,整體市場年最高增長率超過30%。當宏觀經濟縮緊調整,市場項目減少,政府支付能力下降時,大浪淘沙,那些缺少技術積累,缺少研發投入的企業開始集體面臨困境。解決方案和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下降,利潤空間下滑。
于是,我們看到在政策鼓勵下的市場需求得以爆發,企業卻因為超長的回款周期、逾期的項目款所造成的現金流緊張,不能也不敢去承接市場中更多項目,收割政策紅利;
我們看到產品同質化,市場能力不強,現金流抗壓能力較弱的企業開始尋求被并購;
我們看到北京、重慶、安徽、河北等地方的超大型智能交通項目,被眾多企業競爭,最終中標價下浮率接近50%;
我們看到深圳智能交通系統運維的項目也開始由“三國演義”演變成了“八國聯軍”的競爭局面,行業內卷嚴重;
我們一方面看到國家在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方向上政策頻出,積極鼓勵科技發展,超前建設,另外一方面交通行業內對其建設的必要性、商業前景存在普遍爭議,造成了從事車路協同的企業也開始猶豫,對未來發展前景存疑;
我們還看到了企業開始嘗試拓展新的業務領域,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高速……海外市場的積極拓展也成為2021年智能交通市場的重要動態。將資源更加分散經營。
昨日,賽文研究院發布了《2022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對目前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的政策、投資、競爭、業態、趨勢等問題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進行了翔實的分析。
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總投資規模超過600億元,增長率卻創下過去五年的最低點。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2021年市場參與者數量卻還在增長。
報告顯示,2021年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參與者數量約為5700家企業,較2020年的5100增加約600家,增長了約12%。
賽文研究院自2011年開始,每三年統計一次市場參與者數量的變化情況,至今的三個統計周期,每個周期的增長量分別為1300家、1400家、1000家。如果按照2020~2021單年增長600家的頻率來算,2020之后的三年,其增速將創下歷史新高。
2011~2021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參與者數量
600多億的市場規模,5700多家的市場參與者,到底誰瓜分了這個蛋糕。
互聯網公司
自2017年以來,互聯網公司深度介入智能交通領域,除百度外,整體上都采用被集成戰略,但每年仍都有直接中標、總包的項目發生。
根據報告數據估算,2021年,百度、阿里云、騰訊、滴滴、華為合計拿到城市智能交通總包項目約27億,占總市場規模的4.3%。除此之外,這些互聯網公司在城市交通領域,被集成的市場規模估算合計也有20~30億左右,合計規模在45~60億之間,約占全年總市場規模的7~10%左右。
這些市場投資可以視為互聯網企業市場進入城市智能交通領域后,在云計算、大數據、AI、互聯網等技術方向,給市場帶來的增量空間。
地方大數據公司
近幾年,國家積極鼓勵數字經濟發展,城市數據資源逐漸被集中存儲與管理,對數據進行開發、使用的需求爆發。數據成為城市戰略性資源,與城市運轉、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由誰來對這些公共數據資源進行存儲、開發與應用成為重要選擇問題。
2015年7月,全國首家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大數據公司——沈陽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公司匯聚全市數據資源,并進行集約管理,在面向政府各項職能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時,面向公眾提供數據開放服務。
隨后,全國各省市地區加快了地方大數據運營類公司的成立。
根據報告數據估算,2021年由各地方大數據運營類公司總包中標的智能交通項目出現增多態勢,全年合計接近10億元,約占全年總規模的1.6%左右。
咨詢規劃設計院
憑借強規劃能力,對城市交通問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項目早期對決策層的影響機會與能力,大型規劃設計院、咨詢公司、科研院所近兩年加快了智能交通市場進入的步伐。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遼寧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場都比較活躍,EPC總承包大型項目。
根據報告數據估算,2021年由規劃設計院、咨詢公司和科研院所參與的智能交通建設項目,合計市場規模大約在65-70億左右,約占全年市場總規模的10~12%左右。
運營商
近幾年電信、聯通、移動三大運營商加快了政企市場的拓展速度,運營商政企信息化市場按照行業歸屬大致可以分為政務、公檢法司、交通物流、教育、金融行業、醫療衛生、大住建、農業農村、數據資源、衛生健康、財稅、文化旅游、應急管理等十多類,其中安防和智能交通領域是重要的細分市場。
根據報告數據估算,2021年,三大運營商體系企業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合計獲得51億的項目(包含設備與系統建設的投資,非單獨的路由通訊服務項目),合計約占2021年整體市場8%。根據賽文研究院同口徑對比2015、2011年數據顯示,運營商明顯加大了在政企市場(智能交通方向)開拓上的投入。
實際上,如果還考慮由運營商參與投資的企業在市場的參與度,市場規模還將更大。
從運營商發力政企市場和過去多年數據統計的趨勢來看,三大運營商在未來市場有望擔任更重要的角色,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具有更大的市場話語權。
道路建設工程公司
在智能交通建設投資項目類型中,有一部分智能交通設備的建設是由道路建設工程公司,隨道路土建工程建設完成的,隨路建設。
這些項目中的智能化系統往往包括交通信號燈、交通信號機、電子警察、視頻監控等設備,一種或多種,項目十分分散,但也是產品商下沉渠道,拓展銷售網絡的重要客戶群體。
根據報告數據估算,2021年由道路建設工程公司、建筑公司、公路工程公司建設的城市智能交通市場投資合計約在70億左右,約占全年市場總規模的11%左右。
“娛樂型”公司
政策向好,資本涌入,眾多公司蜂擁而至,分享市場投資蛋糕。
相比較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市場是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市場門檻不高。近幾年,由于市場門檻底下,導致重大項目由非智能交通專業企業、沒有智能交通建設經驗的企業承接的事件非常多,行業逐漸習以為常。
2021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就出現了非常多的,由裝飾公司、文化公司、傳媒公司等有“娛樂”屬性公司中標的項目。
更多的非專業智能交通企業拿到項目的主要訴求就是賺取管理費、稅收本地化,再通過二次招標的形式分包給專業公司承建。項目利潤空間被壓縮,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產業內專業公司經營環境更加惡化。
從這個角度看,在智能交通專業公司數量整體增長并不明顯的背景下,市場參與者數量持續不斷地增長,給產業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這也是一個足夠開放市場所帶來的負面價值吧。
【報告名稱】:2022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
【報告頁數】:230頁
【字數】:101309字
購買咨詢請聯系賽文小柒
(小柒微信號)
- 延伸閱讀
- 創局 | 第十一屆(2022)中國智能交通市場年會正式啟動
- 城市級智慧停車的技術演變史
- 信控中國俱樂部的“2021”
- 趨勢2022|城市數據安全和數據資產價值將成關注重點
- 從2008年到2022年,北京奧運見證交通信息化的蝶變
- 數說中國道路交通安全發展現狀
微信二維碼
新浪微博
交通包打聽
企業新聞
+更多百度城市智能交通2021年最終用戶訂單16.8億居行業第一
近日,賽文研究院正式對外發布《2022年中國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詳細分析了2021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發展態勢和
北京靜態交通公司1.28億元收購京能智慧公司100%股權
海信公布緩堵成績單:5年助19座“堵城”上榜!
“連續5年‘霸榜’城市緩解擁堵TOP10榜單,放眼整個行業,這一成績也只有海信智能交通做到了。”2月18日,海信舉行線上溝通會,海信智能交
海信公布緩堵成績單:5年助19座“堵城”上榜!
海信助力鹽城全國首個快速公交廊道調度系統
市區候車時間減少30%、公交服務滿意度92 1%、調度人力節約80%……這是江蘇鹽城公交在海信助力下建成全國首個快速公交廊道調度系統后迎來的...
研究報告
